为什么动作电位有这4个特点,全或无、不衰减传播、不叠加、不应期?
知识科普 · Oct 19, 2025
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关键!动作电位的这四个特点,本质上都和离子通道的状态变化(尤其是钠通道的激活、失活与恢复)以及局部电流的形成机制直接相关,搞懂背后的离子基础,就能轻松理解这些特点的由来。
1. 为什么是 “全或无”(All-or-None)?
核心原因是钠通道激活的正反馈机制和离子平衡电位的限制,决定了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,要么就达到最大幅度。
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:只能激活少量钠通道,钠离子内流不足以对抗钾离子外流,膜电位无法发生 “去极化→反极化” 的质变,只能产生局部电位,不会形成动作电位(“无”)。
当刺激强度达到或超过阈值时:会激活足够多的钠通道,钠离子内流引发正反馈 —— 内流的钠离子越多,膜电位越去极化,越能激活更多钠通道,最终导致钠离子大量、快速内流,膜电位迅速升至峰值(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)。这个峰值由钠离子平衡电位决定,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变大(“全”)。
2. 为什么能 “不衰减传播”?
核心原因是局部电流的 “再生式激活”—— 每个部位的动作电位都是 “重新产生” 的,而非 “原地传导”,因此幅度不会随传播距离减弱。
动作电位产生时,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内正外负,邻近未兴奋部位为内负外正,两者形成局部电流。
局部电流会刺激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,使其去极化达到阈值,激活该部位的钠通道,引发新的动作电位(相当于 “复制” 了一个相同幅度的动作电位)。
每传播到一个新部位,都是通过局部电流重新激活钠通道产生动作电位,而非原动作电位的 “衰减式扩散”,因此幅度始终保持不变。
3. 为什么 “不叠加”?
核心原因是绝对不应期的存在—— 兴奋部位在一段时间内对任何刺激都 “无反应”,无法同时接受多个刺激产生叠加的电位。
当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,在绝对不应期内,钠通道处于 “失活状态”(而非 “关闭状态”),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,都无法再次激活钠通道,也就无法产生新的动作电位。
即使有多个刺激先后或同时到达,前一个刺激引发的动作电位会使细胞进入绝对不应期,后一个刺激无法在此时引发新的动作电位,导致动作电位只能 “逐个出现”,无法像局部电位那样叠加(如总和效应)。
4. 为什么有 “不应期”(Refractory Period)?
核心原因是钠通道的失活与恢复需要时间,以及钾通道的延迟关闭,这是细胞避免过度兴奋、保证动作电位有序传播的关键。
绝对不应期:动作电位去极化到反极化阶段,钠通道大量激活后迅速进入 “失活状态”。失活状态的钠通道无法被任何刺激激活,因此这段时间(约 0.5-2ms)内,细胞无法产生新的动作电位。
相对不应期:复极化后期,钠通道逐渐从失活状态恢复为关闭状态(可被激活),但尚未完全恢复;同时钾通道仍在开放(钾离子持续外流)。此时需要比阈值更强的刺激,才能激活足够多的钠通道,抵消钾离子外流的影响,产生新的动作电位,因此称为 “相对不应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