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手段是保护生境?
知识科普 · Oct 27, 2025
核心结论: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是“生物与环境、生物与生物”的相互依存关系,而生境是这种关系的载体——没有合适的生存环境,再珍稀的物种也无法自然繁衍,生物间的互动(如食物链、共生)也会断裂,因此保护生境是从“根源”上守护生物多样性,比单纯保护单个物种更具根本性和有效性。
可以从三个通俗角度理解:
1. 生境是生物的“家+生存资源库”,没家的生物无法存活
生境不是单纯的“地方”,而是包含生物生存所需的全部条件:比如植物需要的土壤、光照、降水;动物需要的食物(猎物/植物)、水源、藏身地(树洞、岩石缝)、繁殖场所(鸟巢、河流浅滩)。
举个例子:四川的大熊猫,其核心生境是海拔1500-2500米的温带针叶林+竹林——竹林提供食物,森林提供隐蔽和繁殖环境。如果这片森林被砍伐、开垦为农田,哪怕人工繁育再多大熊猫,也无法放归野外(没有“家”可去),最终只能依赖人工饲养,无法维持自然状态下的物种延续,更谈不上“生物多样性”(自然种群的基因交流、行为习性都会消失)。
2. 保护生境能“批量守护”多个物种,而非“单打独斗”
生物多样性不是单个物种的集合,而是“物种群落+生态系统”的整体。一个健康的生境(如一片湿地、一座森林)里,往往存在成百上千种生物:从高大的树木,到地下的微生物;从捕食者(鹰、狼),到被捕食者(兔子、昆虫),它们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共生关系。
比如一片长江流域的湿地生境:芦苇为鸟类提供栖息,鱼虾以浮游生物为食,鸟类捕食鱼虾,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骸回归土壤——保护这片湿地,就同时守护了芦苇、鱼虾、水鸟、微生物等上百个物种,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;而如果只单独保护某一种鸟,却破坏了湿地(比如围湖造田),鸟类失去食物和栖息地,最终还是会消失。
3. 生境是生物多样性“自然演化”的基础,人工干预无法替代
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价值之一,是物种在自然环境中不断适应、演化,形成新的基因变异和生态功能。而生境的完整性,正是这种“自然演化”的前提:
比如高山草甸生境中,植物为了适应低温、强风,会演化出低矮、耐寒的形态;昆虫为了适应植物的防御机制,会演化出对应的取食方式;这种“协同演化”只能在自然生境中发生。如果生境被分割、破坏(比如修公路把森林切成小块),物种的基因交流被阻断,演化会停滞甚至倒退,最终导致物种退化或灭绝。
补充:其他保护手段(如人工繁育、迁地保护)的定位
很多人会疑惑“拯救珍稀物种不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吗?”——其实这些手段是“应急措施”,而非“核心手段”:
- 人工繁育(如繁育朱鹮、华南虎):只能维持物种的“种群数量”,但无法还原其在自然生境中的生态功能(比如朱鹮在野外的捕食行为、对湿地生态的调节作用);
- 迁地保护(如把物种转移到植物园、动物园):相当于“暂时寄养”,无法让物种自然繁衍和演化,更无法维持物种间的自然互动。
只有保护好原生境,才能让物种在自然状态下存活、繁衍、演化,同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,这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“治本之策”。